2017年8月28日 星期一

China is Forcing Uighurs Abroad to Return Home. Why Aren’t More Countries Refusing to Help?

沈默,只求自保的回族。
The campaign began quietly. Students studying abroad were told to return home. Many did, and their classmates didn’t hear from them afterwards. For those who needed extra incentive to get moving, police detained their families back home. Finally, the ones who refused to comply were rounded up by force.
China is seeking out and recalling members of its ethnic Uighur minority population scattered across the globe. In the case of Egypt, Chinese authorities have relied on Egyptian security to seek out and round up ethnically Uighur Chinese citizens in Cairo. Egyptian security personnel have detained dozens of ethnically Uighur Chinese citizens, some of whom have already been repatriated to China. Many details remain unclear, including the legal residential or student status of some of the Uighurs in Cairo. But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s ability to demand the return of whole groups of minority citizens—without a clear and compelling case for their repatriation, and without any semblance of due process—should be worrying to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Silence in the face of this type of extraterritorial action makes third-party nations complicit in these individuals’ return. Silence suggests that any future actions taken in additional countries would also not be condemned; silence lets those countries’ local security forces know that they need not concern themselves with international criticism.
Starting at the end of January, according to Radio Free Asia (RFA), local officials in the Xinjiang Uighur Autonomous Region ordered Uighur students studying abroad to return home. Local security and government officials told RFA that the Xinjiang regional government had launched the recall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students’ political views, and “educate them about our country’s laws and current developments.”

2017年8月8日 星期二

山东元代和明代的巴巴坟 | 投稿

作者:馬保全

山东历史上有不少的苏菲大师、经师、武将等,他们在世时,为教门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修建清真寺、兴办经堂教育,也有的居于世外自然之中,清修一生,摒弃红尘,修真办道。他们在回回群众中有着极高的地位。在归真以后,回族老少纷纷为之修建坟墓,树立墓碑,有的称为“先贤古墓”、“阿訇坟”,但更多的都是称为“巴巴坟”——有的地方也写作“爸爸坟”,这是当地回民对先贤的称呼。在西北回族社会中,明清之际也曾这样称呼先贤古墓。舍蕴善先贤指导、赵灿先贤所著《经学系传谱》如此记载甘肃临夏的一座巴巴坟:

“河州古有爸爸坟。乃昔年得道缠头仙长之墓也。后筑城其上,忽生榆树一株,俗呼曰:‘俞爸爸坟’”。

当然,这位榆爸爸并不姓榆,而是因为坟上长出了榆树。由此能看出当时河州穆斯林也称呼先贤古墓为“爸爸坟”,实际就是“巴巴坟”的同音称呼。

巴巴,是阿拉伯语、波斯语的باباء,这个词是其他语言传入到阿拉伯语和波斯语中的,其意思本为得道者、受尊重的长者。与当代所指父亲的爸爸,不是一词。
山东地区,先贤古墓“巴巴坟”大都得以保存至今,每逢巴巴日子,回族老少扶老携幼,前来墓前,点香诵经,进行祈祷,念经人诵经之声,不绝于耳。也有汉族同胞,由于种种机缘,前来巴巴坟前“许愿”,做出双手合十动作。数年来,笔者搜集了此类消息,现将所见的元明两代巴巴坟按照时间先后整理出。错讹之处,敬请方家读者不吝赐教。

致同胞:一定不要当回事儿

這篇文章內容值得分析,來自一位中生代的回族學者。

突然臨時想到,這邊內容沒有一個字與信仰有關。難道真的是要族教分離嗎?但是脫離伊斯蘭的回族,除了不吃豬肉之外,與一般非穆斯林有什麼不同呢?

再來,遇到危急時刻,照理說穆斯林會有向主的傾向,但這個文章說要相信黨和國家,卻沒有談到真主,會不會有舉伴的嫌疑呢?

=========
我们都是生活在现实中的,网上的事儿千万别往心里去,也不要传播到现实生活中来,我们一定要淡定客观且视而不见地忽略那些悬置于网络中的语词,因为发言者始终在暗处,且不明身份,他们可以随意地东拼西凑,可以不分青红皂白地胡乱嫁接,还可以为所欲为地断章取义。人们如果把虚拟中的人和事儿放到现实社会去参照比对,世间本为无的东西都会成为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行动或动机,也成为分裂与对立的主动接受者。

不管是哪个民族的同胞,都要远离这趟浑水,毕竟这些自欺欺人的语词都是混淆视听且极具怂恿目的。本来是虚拟世界中自娱自乐的事情,也是不值一提的恶作剧,如果在现实中我们当真了,就会把根本不实的东西坐实不说,还要演绎为政治问题。如果我们都不淡定,或者为虎作伥,我们都会被这种歪风邪气所误导并带入一种狭隘和隐冷当中,以为其所言为实,然后毫无意识地把手足兄弟置于对立面。

对于回族而言,树欲静而风不止,网络中的语词,一定要远离,不仅要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和远离,而且要真正做到泰然处之,不为所动。我们一定要相信党和国家,要相信政府,更要相信我们的老大哥。这些为非作歹的人,也是秋后的蚂蚱蹦跳不了几天,他们不代表主流,也不代表和我们亲密无间、唇齿相依的老大哥。我们如果没有韧性耐心,就会中了圈套而为其服务了。人都说挑战也是机遇。在被人侮辱时,我们不要针锋相对,也不要义愤填膺,要本着摆事实讲道理的原则,积极主动且有张有弛地把不明白被误会的现象解释呈现出来,让人们更多彼此了解,熟悉了知道原委了,自然会理解和接受。

我们中国人现在面料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对回族而言,在国际化、现代化的浪潮中学会自己游泳,学会合理呈现自我,遇到问题,就问题解决问题,不要夸大,也不要试图裹挟,用一颗柔软的善心去维护国家的安全,社会的稳定,民族的团结和宗教的和顺!共勉!


2017年8月2日 星期三

隨筆4 回民菁英的世俗化趨勢

最近一位有穆斯林身份的政治人物歸真,歸真的原因與早期回協創始人類似,都是與酒有關所引發的結果。這邊不是深究這位政治人物的信仰與否,而是從上述這兩個例子中,可以看到這百年來,回民菁英進入以漢人為主的主流社會後,無論本身與其後代皆有世俗化或是去伊斯蘭化的傾向。

過去老回回曾說過,「官至三品則叛教」。清朝回民當官,除了敬拜安拉之外,在朝堂中不得不向皇帝叩頭謝恩。然這些進入主流的回民菁英會用一套論述方式(即二重忠誠)合理化這種矛盾。今日皇帝沒有了,但華人社會本質上並沒有太大的改變。與主流社會交流,喝酒便是最有效與對方搏感情的方式。簡單的說,要爬到社會的中間或是高層,回民必須捨棄部分的信仰規範,迎合主流社會的飲食喜好。(曾經一位研究機構的回民老師跟我說,跟主流社會的非穆斯林交流聚餐,不喝酒不行嗎?所幸目前為止,尚未有非穆斯林長官逼我喝酒。)

聽說回民喝酒在某一個沿海省份是出了名的厲害(我尚未去過該地)。然而這個地方在歷史上曾是伊斯蘭經堂教育的重鎮之一,出了不少知名的穆斯林學者與復興者,還有第一本波斯文語法。如今這個地方似乎沒有聽到出了哪些知名穆斯林大家。回民給外界只剩下戴白帽與賣拉麵等形象。今日偌大的清真古寺,平常時段空無一人,已成為古蹟觀光景點。聽一位曾去過那個地區的回民博士生表示,那個地方的教門已經沒了。

喝酒只是回民世俗化的一個特別現象。在以大漢民族為主體的社會中,人口比例為少數的回民不免俗受到大漢民族的各種風俗習慣影響。葬禮則是其中一個代表。這就要回到先前提到的兩位具有穆斯林身份的政治人物,因為他們是政治人物的身份,歸真之後的葬禮與一般穆斯林的葬禮便有所不同。原本穆斯林葬禮儀式很簡單,由教長帶領大眾舉行葬禮儀式,不會超過五分鐘,之後將亡人遺體送至回教墓地土葬。但因為上述兩位是政治人物的關係,又或是政治人物的相關關係人已經不再是穆斯林身份,因此在籌備葬禮的過程中,便有許多非信仰的考量存在。如早期那位穆斯林政治人物在歸真之後,因是黨國大老的關係,沒有辦法依照伊斯蘭原則於三天內下葬,遺體放了一個月。當時這個事件引爆穆斯林社群內部的矛盾與分裂。

這些飲食與葬禮爭議,時常出現在回民社群中。更深層的原因在於回民這個群體在大漢民族國家與社會的尷尬定位,難以理念與現實兼顧。

2017年8月1日 星期二

隨筆3 近百年回民的演變:回民菁英典範的轉移

歷史上或傳說中的回民,給人的是忠實、誠懇、豪爽與可靠的形象。雖然當時物質條件不佳,這些回民能坦然接受現狀就這樣過下去。而今日的網路回回展現的卻是截然不同的模式:對自己人好鬥、自以為是、為一點微不足道的事情或是只有少數回民能懂的事情而沾沾自喜。這種巨變不到一百年的時間。為何會這樣呢?

昨天與一位不是屬於這類型的年輕回民討論當前回民的發展。我跟他說,民國時候代表回民大眾的回民多半來自華北與江南一帶。他們有一股強烈的企圖心,想為其他地區貧窮與未接受教育的回民大眾提升整體社會地位。基於共同宗教信仰,這些回民特別對於生活在西北的回民有一種憧憬與想像,他們自認有這個使命幫助西北的回民。然而百年後的今日,屬於這一地區的回民,因外在環境的劇變而萎縮了。取而代之的是來自西北的回民。這些西北的回民現為中國回民事務的領頭位置,另外在網路上多半發言的回民也是來自西北地區。

我這位年輕的回民朋友認同我的觀察。他補充到,過去幫回民大眾發聲的回民,接受良好的教育。他們看待事情的方式較為全面,也願意與主流社會接觸溝通。而今日自認代表為回民大眾說話的回民,多半來自西北地區,因過去生活在貧困的環境中,又因回漢衝突的歷史關係,有一種自我保護的心態。因此在爬到一定社會地位時,傾向在小圈圈內活動,與主流社會保持距離。慣於在同溫層取暖,或是毫無自覺意識的跟者黨走,這對於當前整體回民而言,只有壞處沒有太多好處。當前的伊斯蘭恐懼症即是一個明顯的例子,除了回民內部感到受委屈外,並沒有得到其他非回民的廣泛同情。黨也似乎定調,放任那些有心人士攻擊回民的信仰與生活習慣。

Wounds that fester: Histories of Chinese Islamophobia

網路對同治年間回民起義的「另類解讀」 Sometime in March 2019 the  Baike Baidu page   about the Great Northwestern Muslim Rebellion ( 陕甘回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