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是黄土丘陵区的西吉、海原、固原、彭阳、同心等七个国家级贫困县的统称,1972年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但就是在这片苍凉的不毛之地上,蕴藉着丰富的历史人文和虔诚的宗教信仰,以及美丽的女性和天真的儿童。从繁华都市而来的女摄影师焦冬子,被这里的女满拉吸引,穿越千里,在另一个地方的同类身上找到了乡愁。而生于此长于此的海洋,则在自然纯朴的孩童游戏中反复回味故乡特有的精神内核。这并非艰苦与贫穷的刻意诗化,而是流浪之心的真挚归依。
女满拉
中国西北部陕、甘、宁、青等地清真寺经堂学校的学生被称作“满拉”,阿拉伯语音译,意为“伊斯兰学者”。他们在寺里学习阿拉伯语,波斯语,和《古兰经》等宗教知识,以男性居多。明末清初出现了女寺,始有少数女性到寺里学习。2009年春节我踏上宁夏西海固的黄土地,偶然接触到这个特殊的女性群体。
目前的女满拉主要集中在中国西北部的女寺,女寺一般是较大清真寺的附属,也可以独立设寺,管理人员为女性,可以是大清真寺阿訇的妻子或者女阿訇。女阿訇带领女性穆斯林进行每天的礼拜,她们是极受穆斯林妇女重视的精神领袖。女满拉戴盖头穿长袍,虽然没有年龄的限制,但大多比较年轻,在15-28岁之间。她们来自全国各地,一般是初中或者小学毕业,有一定的汉语读写基础。其修业年限各地不等,一般需3至4年,不收学费,学生只需缴纳数额较少的生活费,食宿全由寺里提供。清真女寺对学生实行封闭式管理,学生所有生活都在寺内,离开女寺需要向老师请假。
女满拉的生活简单而有规律,一天五礼:晨礼、晌礼、晡礼、昏礼、宵礼。每天从早晨五点多钟起床到大殿做晨礼开始,除去休息时间,都在上课、礼拜,直到晚上十点宵礼结束,这一天的功课才算完成。家离女寺较近的穆斯林妇女,可以根据她们自己的时间选择到女寺学习的时间,不用住校,也无需缴纳任何费用。
这些学经的女孩子也有着多彩的课余生活,下课后她们绣十字绣,打羽毛球、乒乓球;周末的时候也去逛公园,甚至去台球桌边凑凑热闹;学校组织郊游的时候她们也在田野里撒欢儿,在风里雨里大声唱歌,对着相机的镜头搞怪装酷;她们也爱美,用凤仙花染红指甲,洒上从麦加带回来的香水,有时还会在睡前敷个面膜。每逢集会,她们的各色盖头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放假后她们一般回到自己家里,边帮助父母干活料理家务,边复习功课,不会疏忽一日五课。有的也会到全国各地的大清真寺游学,游学只需自己准备路费,所到的清真寺都会热情接待并为她们免费提供食宿。
高年级的女满拉还可以到边远的小清真寺支教。那里的女人们没有条件到大寺里学习,一间简陋的小房屋就可以是一所清真女寺。我所到过的最小的清真女寺是在东乡县的堡子社镇。小镇坐落在一条狭长的黄土塬顶上,女寺就在小镇边缘,一排年岁已久的小瓦房中的一间,面积不到三十平米,紧邻男寺。门前是狭窄的小路,连绵起伏的山峦是它的后院。这样小而偏僻的女寺一般没有阿訇讲学,教坊上的女人们平时都在家里自己礼拜,只有大寺高年级的女满拉放假来这里支教时才会开课。来听课的大多是年长的女性,她们白天为生计奔波,只在早晨和晚上来学习一两个小时《古兰经》和《圣训》,态度非常认真虔敬。
穆斯林女满拉并不一定要成为神职人员,她们毕业后极少数会到伊斯兰教的经学院继续学习或者出国深造,其中一小部分做讲学阿訇或者去南方城市做阿语翻译,绝大部分还是回家继续普通人的生活。
我不是西北人,却从2009年冬天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结识了这群女人之后就爱上了西海固,从此难以割舍。在无边的黄土坡上,在人们日复一日的劳作当中,生活一页页累积,如一本质朴厚重的书籍。我也是女人,这里的简单与淳朴,这里的荒芜与丰富,正如我内心深处的渴望。西海固,召唤我一次次回到她的怀中,犹如灵魂的故乡。
来源:南方周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