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8日 星期日

穆斯林思想家評傳

《评传》缘起:

她的前身竟然是《伊斯兰思想史论》
张维真

在伊斯兰历史上,涌现过许许多多的思想家和改革家,他们犹如一颗颗灿烂的星星,在伊斯兰思想的星空留下他们特有的璀璨和辉煌,不仅对伊斯兰思想史,而且对世界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这些思想家的思想予以探讨和研究,从他们的思想中汲取对我们今天的穆斯林及世界有益的价值和意义, 一直是萦绕在我头脑中的梦想。这个梦想可以追溯到我出国学习之前,由临夏外国语学校(原中阿学校)奠基者马志信老师(人称白哈阿訇)等前辈那里,第一次接触到伊斯兰思想家的信息,接触到埃及伊斯兰思想家穆罕默德阿布杜(1849—1905)、中国伊斯兰思想家陈克礼(1923—1970)等的有关思想。

后来我所知道的一个思想轨迹是,马志信的思想和中阿学校的诞生得益于陈克礼的中正思想和团结理念;陈克礼是近代伊斯兰学者和先驱王静斋、庞士谦和马坚的学生;而马坚等的思想源自留学埃及时受近代思想家穆罕默德阿布杜、拉希德里达等人的影响;被马坚誉为近代回教学术泰斗的穆罕默德阿布杜,受益于哲马鲁丁阿富汗尼(1838—1897)。以后的岁月里,我又进一步追索,阿富汗尼又受到哪些思想家和改革家的影响呢?这些思想家和改革家是谁?他们都有哪些重要的见解和观点?阿富汗尼和穆罕默德阿布杜的思想又有哪些继承者?他们的卓越思想有无后来的超越者?如果有,他们又是谁?他们各自对穆斯林共同体又有哪些贡献和影响?对这些思想渊源的探求,成为我一直以来的兴趣和爱好,甚至成为我天性的一部分,乐在其中,身不由己。(經學系傳譜?)

在巴基斯坦学习的岁月,不夸地说,自学的精力和时间多于正式上课,呆在图书馆的兴趣超过在课堂按部就班地听讲,与历史上那些大思想家们生活和对话的时间多于眼前授课的老师。我痴迷于那些思想家的智慧和建树,他们的胆识和勇气,他们对历代穆斯林复兴运动的影响与贡献。出国前对我的思想产生巨大震动的是穆罕默德阿布杜(1849—1905),特别是他的名著《伊斯兰、基督教与科学文化》(马坚先生译为《回教、基督教与学术文化》)。


我们这一代人和前辈们一样,自小面临两种局面夹击的尴尬境地:一种是穆斯林内部的落伍、封闭与保守,以及不知延续了多少代人的内讧和纷争;一种是外来文化和思想的冲击、特别是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自动侵入的西方的思想和文化。面对这种思想和文化格局,我们看到更多的是穆斯林对此采取的消极态度,那就是高挂免战牌,坚守自己的传统(哪怕是异化了传统),对外来文化不闻不问,任何改革和维新被认为是大逆不道。当初次接触到陈克礼的《从穆罕默德看伊斯兰教》,穆罕默德阿布杜的《回教哲学》、《回教、基督教与学术文化》(皆为马坚先生所译),感到他们的思想、他们所呼吁的目标,正是落伍的穆斯林所急需的良药。于是在学习过程中随时注意收集伊斯兰思想家言论方面的资料。无奈当时国内这方面的资料凤毛麟角,加之自己当时更多的是激情和冲动,缺乏学术研究的资历和条件,因此迷恋于激情燃烧的岁月,与严肃认真的探讨和研究无缘。

在巴六年的砥砺与磨练,搜集了许多资料,积累了不少知识,写过一些探讨性的文章,作过一些局部的研究,涉及古今一些思想家的生平和思想,但始终没想过要动笔去写一部《伊斯兰思想史》,或《伊斯兰思想史论》,因为觉得它大大超乎我自己的能量和积累。回国后的岁月里,虽然从事教育工作,有时候也参加一些学术活动,担任过一些职位,但自己思想活动的重点仍然放在对历代伊斯兰思想家的研究和探讨之中。当这方面的资料日益丰富,自己的思路日渐清晰的时候,就有了写一部《伊斯兰思想史》的念头,而这一念头在我头脑中开始酝酿是在纳家营执教的岁月。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同仁和我交谈时提出,我们为何不写一部《伊斯兰思想史》呢?一方面可以对历代伊斯兰思想家的思想作一个基本的梳理,把他们的思想精华介绍给当代的穆斯林和非穆斯林,消除一直以来、特别是9•11以来对穆斯林及其文化的曲解;一方面通过对这些有代表性的思想家的探讨和研究,去澄清目前我们的思想界所面临的许多困惑和迷茫,正确对待理性主义与教条主义、改革主义与保守主义等倾向之间争论不息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过去和现在一直是影响穆斯林内部团结的因素,并且是妨碍穆斯林实现自立自强之路的主要障碍。那位同仁的一席话对我有了极大的触动,写一部《伊斯兰思想史》,在我心底有了最初的萌芽。

许多事情离不开机遇。2008年年底,热心于学术的孔德军兄弟与我联系,说他已说好一家出版社,由他牵头出一套《伊斯兰常识问答丛书》,让我写其中的《伊斯兰思想问答》。不久即与出版社有了一个协议,最迟在20093月交稿。就是说要在三个月内完成16万字的著作,这对于以前更多从事翻译的我来说堪称一种挑战,但想到前辈马坚先生曾利用假期译出《回教、基督教与学术文化》等著的事迹,便毅然投入对我而言是真正意义的写作。20094月,著作和应孔德军的要求写的丛书总序都如期完成,但由于种种原因,终于未能按时出书。但是,这个不期而遇的插曲,却使我有了早日去圆思想史之梦的机会。我把已经完成的问答形式的稿件进一步改写和扩写,本来由于篇幅所限没有写进去的一些内容,如古代思想家伊本赫尔东、近代思想家穆罕默德拉希德里达等,都写了进去。篇幅由以前的16万字扩充为26万多字。

平时对伊斯兰思想与文化的情有独钟,使我在巴留学期间和以后的岁月里,收集了一定数量的伊斯兰思想著作和相关资料。在写作期间除了自己数次出国时收集资料,还托朋友从国外带来相当数量的著作和资料,如《哲马鲁丁阿富汗尼全集》,《穆罕默德阿布杜全集》,优素福格尔达威的大部分著作,伊本鲁世德、安萨里、伊本泰米叶、伊本赫尔东等的相关著作、生平传记,及后人对他们的研究论著,并从友人那里下载了大量有关伊斯兰信仰、思想和哲学方面的电子图书,去国外时还购买了有关伊斯兰思想史或伊斯兰思想维新史方面的一些著作,以至自信拥有的伊斯兰思想方面的著作和资料足以使我完成这一著作。关键是如何把这些浩如烟海的资料加以整理、筛选和重组,转化为属于自己的研究和探索,结合我们的时代和面临的思想问题,推出一部以史为鉴、不失现代意义的伊斯兰思想史论著。

我深知这项工作的艰巨程度,所以在动手写作之前及写作期间,作了许多必要的心理和物质准备。除了上面提到的资料和著作,还购置并参考了我国思想家李泽厚的《中国思想史论》,启良的《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等等,以便借鉴那些大家对思想史资料的把握及其写作风格。跟一位同仁谈到接近完成上册的这部思想史,这位同仁建议不如把书名改为《伊斯兰思想史论》,或《伊斯兰思想史研究》,认为思想史内容太过浩繁,而这部作品不是全面涉及伊斯兰思想史,而是对伊斯兰思想史某种层面的研究和探索,而且主要涉及伊斯兰思想史上有代表性的思想家,特别是有改革和维新意义的思想家。而研究内容可大可小,可深可浅,正符合本书的尝试性探索。我欣然接受了这个建议。

到了后来,情况又有了新的变化。一位朋友看了我的稿子,提出一个建设性的建议:书稿章节分配不是太均衡,比如写人物思想的章很长,有些达到4万字或5万字(如《伊本泰米叶》《穆罕默德在拉希德里达》),而其他方面章字数却少了许多(如信仰派别、圣训学与圣训学家等)。于是想到调整章节之间比例的问题,决定把写人物思想的内容缩小,与其他内容达到平衡。但写人物思想的这部分中倾注了许多汗水和精力,缩小了觉得可惜,因此有了新的想法:决定把写人物思想的这部分抽出来,先写成《穆斯林思想家评传》,以后做了适当调整、其他方面的资料收集充分后,再写《伊斯兰思想史论》,因沙安拉。也就是分两步走,先出一个《穆斯林思想家评传》,以后时机成熟时再写《伊斯兰思想史论》。这就是本书的写作缘起。


求真主援助我们的事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Wounds that fester: Histories of Chinese Islamophobia

網路對同治年間回民起義的「另類解讀」 Sometime in March 2019 the  Baike Baidu page   about the Great Northwestern Muslim Rebellion ( 陕甘回民起...